認識多重人格

解離現象

解離現象

「這是甚麼地方?」

「John,我不知道自己在甚麼地方...」電話傳來 Annabella 顫抖的聲音:「我在別人的家,家中沒有其他人。」

驚魂未定,更要冷靜。我強作鎮定,問關鍵問題:「你能否自由活動?有沒有受傷?形容一下周圍環境。」

「我沒有受傷,前面餐桌上有一串鑰匙,應該是大門的。」

似乎沒有即時危險。

Annabella 詫異道:「嗯,我背嚢在身旁,裏面載着 B仔!」

B仔 是 Bella 一直掛念着,留了在舊居的玩具熊。

「這個家,好像以前來過...」隔着電話我也可以想像到 Annabella 一臉狐疑的樣子。

「B仔 這樣子特別的款式,在這個城市恐怕不出三數隻。相信是盎南去了舊居取物件,途中不知何故換了你出來。

你現時精神狀態不佳,暫且不要急着離開。先去確定大門防盜鏈鎖上,喝杯水坐下來休息一回再算。」

......

下班往探望 Annabella,迎接我的卻是盎南。

我帶點無奈道:「你把姐姐嚇個半死了,怎不先把行程寫上白板呢?」

「Kenny 忽然打來説月底要交吉,希望我可以盡快取走物件,我見今天剛巧不用上班就過去了,寫上白板姐姐也來不及看呢!」

「好吧,你給 Bella 送上驚喜了嗎?」
image.png

後記

人格之間缺乏溝通,就容易引致「亂入角色」(忽然浮面的人格)不知所措,甚至如上文般虛驚一場。

要避免這些情況,人格之間協調是必須的。進階的協調技術,是在腦內直接雙向溝通;未培養出這種能力之前, 也可以靠書寫交流。現今世代,手機不離身,其實相當理想的留言工具經已在身邊。更深入探討,請參考團隊溝通技巧

至於為何忽然浮面的人格,會身處對其而言從未接觸過的「新」環境?有以下幾種常見情況:

  1. 忽然浮面的人格真的從未接觸過該環境,以往經歷都是其他人格的,
    1. 當中一種情況,忽然浮面的人格是新建立的,
  2. 忽然浮面的人格忘記了前事。

XXXTODOXXX

既視感(déjà vu).  

解離現象

「我是盎南,不是 Annabella」

解離現象

大家都喜歡的東西

「Tom 呀... 我想請 Bella 出來,這場電影應承了 Bella 帶她來看的...」我吞吞吐吐難以啟齒。

希望每一位都感覺到被重視,我知道被請離開總不好受,無論怎麽說、如何包裝也好。

「啥?我還以為你們帶我來看戲,才那麽雀躍叫他們快買吃的喝的。」聽到 Tom 這樣說,我心如刀割。

「Tom 呀,我們下次再看另一場吧!Uncle Ronald 不可以做一個言而無信的人,對吧?我和 Bella 有約在先,一定要遵守,就像我現在應承你下次是你的,我也會信守承諾啊!」

我問過 Bella,她只可以跟 Annabelle 共行意識(co-conscious),而且坐後座的 Annabelle 聽不到聲音。雖然如此,還是可以一同欣賞(有字幕的)電影,也算很不錯。

至於其他人,沒辦法,對他們好就同一齣電影看幾次吧!

解離現象

「沒人要我」

盎南帶點倦意坐在沙發,我給她充咖啡,微冷的空氣洋溢着輕鬆。

盎南已經消失了一整個月,怎也喚不醒,這種情況多數是所謂進入了休眠狀態(lie dormant)。這天一早起來,盎南他們給我送了一句早晨,然後「怎麼家中多了這麼多東西?」我立即就明白,盎南回來了。帶住千言萬語,我穿上外套就往探望盎南。

給盎南交待了缺席時發生過的重要事件,有甚麼要跟進這些那些。作為多重人的經理人(keeper),幫有需要的人補回記錄漏洞(fill memory gaps),是基本動作。

交待好,閒聊了一回兒,我有事要做,就拍一拍盎南膊頭,跟她道別。

怎料幾小時後,我在公司收到盎南來訊:「我往上捲回顧了很多很多,」

解離現象

Fear

「會唔會好快?會唔會好高?會唔會跌落嚟?會唔會死咖?」

解離現象

Inner-dialogue

「包包唔手唔」

 

「泡泡洗手液」

應對措施

應對措施

團隊溝通技巧

 

  1. 白板
  2. 手機 app
  3. Headspace

創傷處理

創傷處理

童年陰影

Bella 興奮地翻看着手機照片簿,笑得不亦樂乎。

怎料翻到一幀七彩繽紛的照片,Bella 忽爾雙眼通紅,咽嗚道:「為甚麼不也帶我去波波池玩?!」突如其來的心情轉折,叫我措手不及,急忙解釋:「傻豬,哪可不是波波池呢!」

「媽媽帶妹妹去歡樂天地玩波波池,不帶 Bella 去波波池尋寶!」Bella 梨花帶雨道:「Bella 考試沒一百分,媽媽要我罰企,沒得去歡樂天地!」

我驚覺到,照片觸發 Bella 回憶閃現(flashback)image.png

一翻折騰,終於安撫了 Bella 安然入睡。隔天早上,我向 Annabella 回顧事件。

「唉,小事一樁而已。」Annabella 翻了一下白眼。

「你的小事,你內心小孩卻一直耿耿於懷,這,就是童年陰影。」我解釋道:「這樣子安慰 Bella,難以共鳴呢!於她而言,那委屈是椎心之痛,妳説小事一樁,無異於否定她的現實。」

「安慰別人,不妨先肯定對方感受,然後開導對方:其實不必如此。」我接着闡釋精神健康急救(MHFA,mental health first aid)方針。

「同一件事,可以有不同觀點,改一改觀點,也就無需悲傷,不用介懷。」我續道:「情緒影響思想,思想驅使行為。透過改變思想觀點,改善情緒與行為,就是認知行為治療(CBT,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)。」

「那你跟她説了甚麼?」Annabella 好奇問道。

「我告訴 Bella 全世界欺負她,爸爸我也會疼惜她,而且她有能力選擇遠離傷害自己的人,接近對自己好的人。就像爸爸,是 Bella 自己權衡過值得信賴,才決定走出來交往的那寥寥幾位 VIP 之一。爸爸是 Bella 尋寶尋回來的。

創傷源自絕望,克服絕望的關鍵,就是作出改變。Bella 根本已經一直行使自主(autonomy),與其説賦能(empowerment),莫如説我向她揭露她本具的力量。」

理論與假定

理論與假定

人格的生滅

現時主流學理認為,一個人正常發展,理應在幼年時統合出單一人格。童年時若承受嚴重創傷,則人格統合會受到干擾而失敗;導致此人往後帶着多重人格成長。

多重人格可以視為「多核CPU」能力解封。

Integration

Fusion

Lay dormant